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口巨大,专业从业人员将成“香饽饽”
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提出这一目标,不仅是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下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更是为了推进养老服务这一行业朝更专业、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此时加大力度发展养老服务业人才供应体系,不仅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现状来看,养老服务业目前的一些问题也急需我们做出改进。(一) 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
2018-04-22 10:00:40
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提出这一目标,不仅是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下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更是为了推进养老服务这一行业朝更专业、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此时加大力度发展养老服务业人才供应体系,不仅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现状来看,养老服务业目前的一些问题也急需我们做出改进。
(一) 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如今在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她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持证上岗率低,护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数量上,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的人员只有22万,其中符合资格的仅2万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使得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十分困难。
(二) 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人才供应无法保证持续性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2015年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756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其中有1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从招生情况而言,全国仅有20个省份30多所院校能实现连续三年招生,在校人数不足4000人。
(三) 从业人员年龄偏大 上升通道缺乏
我国平均退休年龄55岁不到,55~60岁这个阶段的老年人大概在1亿人左右,这1亿人没有计入前面所说的2.2亿人当中。实际上,正是这部分低龄老人在照顾那些真正需要护理的高龄老年人,缓解了大部分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并不感到养老护理人才紧迫性的原因。市场刚需将在未来十年内以渐进式的姿态爆发,届时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型养老人才。
养老人才紧缺是普遍性的问题,在养老高峰到来之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需要政策的跟进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 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依托各类院校培养。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型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如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院校通过培训,将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培训上岗,以解决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难题。
(二) 加强宣传引导及提供优惠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像当年大力推动“尊师重教”那样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养老服务业,提高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同时全方位地出台鼓励政策,包括对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切实给予奖励补助、对养老护理员实施补助,对于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大城市落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申请、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 建设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希望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养老服务业也能形成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在内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招生难”的问题,建议像当年鼓励报考师范类专业那样,免除学费、优先考虑奖学金助学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训——德国、日本等国家有值得借鉴的例子,譬如德国法律规定,私立的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学校,在自主成功运营3年以上之后,其教师和外聘教师工资的93%,将由州政府的大众教育部门承担。
国内目前各种“政府引导基金”层出不穷,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引导基金,针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培训等提供帮助。譬如德国养老服务业行业建立了“资金池模式”,就是养老服务企业根据自己员工的数量向一个公共账号缴纳一定数额的培训基金,当企业送学员培训时,可以从资金池中寻求相应的补助,企业送去培训的人员越多,其补助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