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国际)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  中深(国际)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

杭州老人“抱团养老”引发关注,老来结伴他们要的何止陪伴

近期,杭州市余杭区一个“抱团养老”的故事引发全国关注。在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院里,13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组成了“新家庭”,他们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像家人一样互助互爱,互不干涉隐私,融洽相处已近半年。73岁的王阿姨和老伴住在杭州余杭瓶窑,一幢200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院里,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但因为子女工作较忙,两位老人平日里总感觉有些冷清,于是想找几对合适的老人一起“抱团养老”。从

2018-01-14 19:11:54

http://imgs.ihpi.org.cn/养老的搜索结果_百度图片搜索.jpg

近期,杭州市余杭区一个“抱团养老”的故事引发全国关注。在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院里,13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组成了“新家庭”,他们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像家人一样互助互爱,互不干涉隐私,融洽相处已近半年。

73岁的王阿姨和老伴住在杭州余杭瓶窑,一幢200平方米的三层农家小院里,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但因为子女工作较忙,两位老人平日里总感觉有些冷清,于是想找几对合适的老人一起“抱团养老”。从去年7月开始,经过交流、面试和相互选择,王阿姨先后招了5对老年夫妇及一位失偶阿姨共同入住自家房子。这些老人的诉求和王阿姨老两口相似,都是因为没有子女陪伴,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能够丰富一些。

7户老人“抱团”入住后,大家签署了《结伴养老协议书》,对租金、伙食、卫生、绿化等都作了相应规定。据悉,每个房间租金在1200元到1500元不等,这些钱用于一日三餐、花木修剪、房屋保洁等开支。半年来,房内说笑声不绝于耳。“我们生活得很快乐,在一起非常有乐趣。”一位老人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王阿姨的成功案例后,同住杭州的71岁老人范先生也萌生了“抱团养老”的想法。几年前,老范在临安买下了一座闲置的乡村小学,并将校舍改造成十几个房间,有棋牌室、餐厅、储藏间,除了老两口自住的房间外,还有四间配有卫生间的客房。如今,他也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一起入住。

事实上,在王阿姨之前,同住在杭州市余杭区的69岁独居老人张浩,也已进行过几个月的“抱团养老”尝试,但她的实践却并不顺利。因为老伴去世,孩子不在身边陪伴,加之身体又不太好,她的生活倍感孤独。张浩拿出自家的三居室,招募两位老人入住,但由于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最终没能如愿。如今,张浩老人还在继续找寻“抱团”对象。

“抱团养老”值得借鉴推广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平指出,“抱团养老”是老年人自助养老的一种新方式,反映了当今养老方式的多样化需求,是对公共养老的有益补充,契合未来互助养老的大趋势。但他指出,这种模式对于以养老院为主的机构养老和社区照料为主的社区养老有一定启示作用,但是其复制和推广也面临许多问题。

“‘抱团养老’需要一个相当大的场地,如何通过个人自筹来解决?”王平说,除了像案例中由一户老人单独提供以外,一些城市老人也考虑过合租城郊农民自建住宅,但在城郊寻找大量闲置且交通、环境等要素相对优质的农民自建住宅,并非那么容易,“不仅如此,相对于养老院等方式,‘抱团养老’也考验入住老人的自身素质和社交能力,毕竟在生活过程中面临着生活开支、相互交流、矛盾协商解决等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王平还注意到,随着高龄、失能等问题在我国老年人中愈发突出,“抱团养老”虽能解决非护理型老人的养老问题,但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却无法提供帮助,“等选择‘抱团养老’的老人年龄更大或出现健康问题后,这种模式恐难持续。”王平建议,政府应该对“抱团养老”予以支持和引导,制定规范的“抱团养老”协议,建立纠纷解决机制,这样才能让“抱团养老”走得更远。(记者 胡昕然)